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科点历史悠久,始建于1948年的中原大学,后经过湖北大学、中南政法学院、湖北财经专科学校、湖北财经学院、复校后的中南政法学院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几个发展阶段。以蒋碧昆教授、曾广载教授、刘庆华教授、李益才教授、廖晃龙教授等为代表的老一辈学者的辛勤耕耘为中南大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学科打下了坚实的发展基础。随着方世荣、刘茂林教授、刘嗣元教授、王广辉教授、石佑启教授等青年学者的迅速成长,中南大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学科已成为专业队伍结构合理、学科体系完整、培养质量较高、科研实力较强、学术成果丰硕、社会影响较大的学科。
该学科的宪法学专业自198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行政法学学科自1986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国家学科专业目录调整时,宪法学和行政法学两个法学二级学科合并组成宪法学和行政法学学科后,获得港澳台地区招收研究生资格,1998年被确定为司法部重点学科,1999年被确定为湖北省重点学科,200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
中南大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学科现有在职教学研究人员22人,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5名,讲师9名,助教2名;有兼职教学研究人员,包括兼职教授、兼职研究员15人。在职教学研究人员均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4人有博士学位,5人博士在读,2人从事博士后研究。本学科现已形成以刘茂林教授、方世荣教授为学科带头人,以刘嗣元教授、王广辉教授、石佑启教授为学术骨干,以徐银华副教授、胡弘弘副教授为优秀主讲教师的教学研究队伍。
本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学科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一级学科为依托,以构建统一公法理论为目标,以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的整合为基本出发点,经过近十年来的探索,在学科体系的构建和专业方向的凝练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现已初步形成由以宪法学基本理论和行政法学基本理论为主要内容的公法理论方向、中国宪法方向、中国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比较宪法与行政法方向等构成的学科体系。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学科肩负着中南大为社会培养法学人才,特别是宪法学与行政法学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根据社会发展对法学人才的需求,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不断完善教学组织体系、课程体系和优化人才培养的专业方向,本学科现已形成较为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
中南大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学科的教学组织体系,经历了国家法教研室,宪法教研室和行政法教研室分设和重新整合为现在的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系、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硕士生导师组、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博士生导师组的过程。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系由石佑启教授任系主任,胡弘弘副教授任副主任,主要从事本科生的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的教学与教研工作。系下设宪法教研室、行政法教研室和比较宪法与行政法教研室,分别由王广辉、杨勇萍、陈新等教授、副教授任主任。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硕士生导师组由刘嗣元教授任组长,王广辉教授、石佑启教授任副组长,主要负责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该导师组现有章新生教授、徐银华、刘巍、陈新副教授等正副教授14人,其中包括江必新、王亚平两名兼职导师。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博士生导师组由方世荣、章新生、刘茂林、王广辉、刘嗣元、石佑启、胡弘弘等教授和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组成,负责本学科的博士生培养工作。方世荣教授、刘茂林教授、王广辉教授、石佑启教授为博士生导师,刘茂林教授任导师组组长。中南大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学科除为本科生开设宪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两门主干课程外,还开设有比较宪法、外国行政法、公务员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复议法、地方制度等十余门专业选修课程。本学科注重对研究生的专业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培养与训练,硕士研究生开有宪法基本理论、行政法基本理论、比较宪法与行政法、国家赔偿法等专业基础课,另按中国宪法、比较宪法、地方制度、中国行政法、比较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六个研究方向开设有宪法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司法审查与宪法监督、政党制度、人权研究、公务员法、行政复议法、宪法与行政法案事例研究、行政法治等专题研究课程。博士研究生培养分为宪法学、行政法学两个专业方向,开设有宪法学前沿、行政法学前沿等讲座课程。本学科已培养硕士150余人,他们中的许多人已成为学者、专家和高层领导;现有在读硕士研究生170余人,博士研究生7人。
中南大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学科致力于学科意识的培养,在融通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的基础上,与相关学科密切配合,建有“五个一”相结合的学科平台体系,为学科的高水平、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一是建立了宪政理论研究所。宪政理论研究所由刘茂林教授任所长,石佑启教授、胡弘弘副教授任副所长。该研究所以中南大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学科为依托,聘请国内有一定学术影响和知名度的学者和专家20余人为研究员,通过专题研究和学术研讨会,对中国宪政的理论与实践展开研究,已成功举办“社会转型与中国宪法修改”等学术研讨会多次。一是设有湖北地方立法研究中心。该研究中心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湖北省人大法规室联合组建,由省人大和学校领导任名誉主任和主任,刘茂林教授、刘嗣元教授等任副主任。该中心是一个开放型的学术研究机构,其任务是组织、从事地方立法的理论研究;论证、受托起草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法规章;搜集、整理地方立法研究资料。中心设有学术委员会,由吴汉东、蔡定剑等11名知名法学家和地方立法专家组成,王广辉教授等人为学术秘书。学术委员会负责中心研究选题、课题立项和成果评审。湖北地方立法中心通过课题招标、举办学术研讨会等组织、开展课题地方立法研究,中心现有在研招标课题16项;举办了“当代中国地方立法的回顾与展望”等全国性学术研讨会;编有《湖北地方立法研究资讯》,已发行4期。一是创办有《公法评论》学术刊物。《公法评论》于2003年创刊,由刘茂林教授任主编,王广辉教授、石佑启教授任副主编,胡弘弘副教授任编辑部主任。《公法评论》设有“公法基础理论”、“学术前沿与争鸣”、“宪法与行政法专题”、“域外法与比较法”、“地方立法研究”等栏目,其宗旨是“评议公法得失、构建公法制度、砥砺公法学问、弘扬公法理论”。《公法评论》每年定期出版,现已出版3卷。一是开设“公法论坛”。“公法论坛”由中南大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的教授或副教授轮流担任主持人,每年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5-6人就公法基本理论、宪法与行政法以及相关领域的问题,以学术讲座、学术沙龙的形式进行。一是开通“中国公法评论网”(www.publaw.org.cn)。“中国公法评论网”由石佑启教授主持,设有“公法评论”、“公法论坛(BBS)”、“宪法研究”、“行政法研究”、“公法茶座”、“公法学人”等栏目,以便本学科师生与公法学者在网上进行学术交流。此外,中南大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学科与国外和港澳台地区的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有良好的学术交流关系,国际学术交流渠道通畅。
中南大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学科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科研成果丰硕。本学科点已完成和正在进行的科研课题有40多项,其中绝大多数为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如方世荣教授的《权力制约及其法制化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刘茂林教授的《中国农村执法模式研究》(社科基金),刘嗣元教授的《宪法监督的理论与实践》(国家社科基金),石佑启教授的《依法行政与行政体制改革研究》(国家社科基金),王广辉教授的《宪法监督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司法部),章新生教授的《行政法治建设研究》(司法部)等。目前,在研的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22项,课题经费150余万元人民币。共出版专著、教材近60部,其中专著20部,担任主编、副主编的部级以上教材10余部。由本学科组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法学精品课程系列教材?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系列”已经启动,现已出版《中国宪法导论》(刘茂林著)、《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世荣、石佑启主编)、《国家赔偿法要论》(刘嗣元、石佑启著)、《公务员法新论》(徐银华、石佑启、杨勇萍著)。近10年来,本学科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在国家权威刊物和法学核心刊物上发表100余篇,许多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法学)》、《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转载。这些专著、教材及论文理论联系实际,时代性强,与教学的整体规划相结合,充实、更新了教学内容,推动了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共获奖100余项。
中南大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学科立足中国现实,根据中国社会发展和法制建设的需要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受到了学术界和社会的好评。本学科现有2人获国务院政府津贴、2人获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人分别担任湖北省政府法制办主任和湖北省行政学院副院长,6人分别任省、市人民政府法律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和省人大常委会立法顾问。本学科有多人在中国法学会二级学会、湖北省法学会及其专业委员会、武汉市法学会兼任顾问、会长、副会长、常务理事和理事,其中蒋碧昆教授任中国宪法学会顾问、湖北省宪法学专业委员会会长,方世荣教授任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行政法学研究会会长,刘茂林教授任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法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宪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刘嗣元教授任中国宪法学会理事、湖北省宪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兼副秘书长、石佑启教授任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理事、湖北省行政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徐银华副教授任湖北省行政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兼副秘书长,王广辉教授任中国宪法学会理事等。该学科组成员还积极参与地方立法的起草与论证工作,经常参与一些重大疑难案件的咨询论证活动,并多次给各级领导干部进行法制讲座,为推进法治建设作出了贡献。
中南大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学科的发展得到了学界同仁和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希望并热诚欢迎学界同仁、专家、学者到中南大访问、讲学,共创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的美好明天!